京剧文粹
 
 
 
 
 
 
 
 
 
 
纪录片《京剧》之一《定军山·溯源》 京剧不是“亡国之音”
国粹京剧   2013-06-06 10:39:23 作者:伍铱铱 来源:京华时报 文字大小:[][][]

        看过央视纪录片《京剧》的第一集《定军山·溯源》后,“亡国之音”四个字如魔咒一样不断盘旋,强烈到让人几乎忽略了全集对京剧200多年历史的回顾,忽略了精良的画面所带来的观感愉悦。

        由徽班进京到沪上得名,并最终成为公认的“国粹”,在本片第一集里,编导们本着溯源的态度,点出了京剧成长过程中的几个重要时间点,大致讲述了它“生于乡野,兴于民间”的历程。然而,大脉络的清晰掩盖不了的是信息传达上的混乱,甚至从名称上也可以感觉到。给溯源的内容冠上“定军山”的名字,在几十分钟的片子里与“定军山”能搭上关系的地方却屈指可数。只能猜测,取这个名儿仅是相中了“定军山”三个字代表的含义。

        最大的混乱则在于对所谓“亡国之音”这段史实的引用。程的原话是:“子声太甘,近乎柔靡,亡国之音也。”它是特定历史时段前辈师傅程长庚对徒弟、未来的“伶界大王”谭鑫培的艺术走向的个人判断。如不以科学态度来考量,在解说词里贸然用“京剧鼻祖程长庚亡国之音的预言,一语成谶”来总结,实在是给京剧乱扣帽子。这与清末流传的“大清国就是让京戏给唱亡的”论调如出一辙。

        其实,就艺术的表现力而论,京剧比昆曲明显要刚劲许多。程长庚等人靠大演三国戏使京剧立足,无论题材还是内涵,新兴的京剧都比多演男女情爱戏的昆曲对普通民众及上层统治者的吸引力要大得多。即使后来的执政者沉迷于京剧,往小里说是玩物丧志,往大里说也不过是借其教化之功。如果说,“成就一个王朝跨世纪的欢娱”的戏曲能够撼动国体进而导致国家灭亡,这未免太高估了国粹的影响力。清王朝的腐朽及必将灭亡的命运轨迹是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封建制度的必然结局,它的消亡与京剧没有一点关系。

        纪录片以谭鑫培的《秦琼卖马》为例已经讲明,在清末,京剧是人们宣泄大厦将倾引发的末世惶恐的最好方式,这才促成了京剧的繁荣。惶恐的人越多,需要表达的情感越深刻,谭派艺术的生存土壤就越肥厚,直到变成“无腔不谭”的程度。事实上,谭鑫培在程长庚的基础上,将京剧艺术的表现力推升到更高层次,将京剧的运作从班社制引入到明星制。更简单地说,是谭帮助京剧完成了从乡村到城市的转变。程对谭的否定,也有对这种转变的批评。因而“亡国之音”并不值得着重提出来,即使要讲,也要交代清楚来龙去脉。

        此外,对某些概念的界定很不清楚。比如在本集末,讲中国第一部电影——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时,称之为古老的艺术,而以时间论,京剧当时的“年龄”还未到而立之年,用“古老”来定义不大合适;最后又以“古老的京剧,她的精彩才刚刚开始”来做本集的结束语,逻辑上也有相悖之处。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要让戏曲火“出圈” 总共分几步?
数字技术为戏曲插上焕新之翼​
传统戏曲以新媒介觅得新知音
《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热度持续
从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想到京剧比
数字人——传播传统文化的“新使者
国家京剧院培根铸魂守正创新
青年京剧演员群体的创新探索
京剧谢幕 从无到有的“彩蛋”​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