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从我对《春秋二胥》一些认识说起
国粹京剧   2014-07-05 11:38:56 作者:诗之新语 来源:新浪微博 文字大小:[][][]

        上京新编历史剧《春秋二胥》首演结束了。在此,不针对任何演员和个人,仅片面谈谈我对这个戏个别问题的肤浅认识。

        首先,算是“声明”一下:我确实钟爱老戏,但这并非是反对创排和改编。固步自封当然是不对的,发展本身总是好事。错不可怕,即便错一万次,只要能找到一次对的,就是进步。至于如何发展,稍后或许还是会提到些许我的理解。

        其次,为什么只谈问题?我想鼓励的话没有必要再多说,作为观众,买票看戏,就已经说明了我的立场。正因为我爱京剧,所以才要说我觉得有问题的地方——说了对我本身也没什么好处,我只是很想珍惜那个我爱的艺术,希望看到它的存在、它的发展,而不是毁灭。当然,我只是一看戏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懂的伪戏迷一枚,难免会有大量的谬误和疏漏,这些都请谅解和指教。

        1、祭奠一场有个我认为很大的弊病。京剧表演中,坟茔和牌位的位置永远是面向观众的——这也可以算是对观众的一种交代。是的,演员不能背对观众哭灵;但京剧两百年来,灵牌对观众的同时演员也对观众,最多也只有香放在演员面前的,这个根本不能算是“问题”啊。如果一定要捧起灵牌,也一定有办法的,而且一般也还是要对着观众的。(这个还真不是推崇老戏,京剧就是京剧,是有别于话剧的,更何况我也没见过哪个话剧是这样解构舞台的。)所以还是避免背着观众设一个灵位吧。

        2、其实之前看到部分排练后也有提过,最让我介怀的是那个带伴唱的“包胥他去了……”这个看似是为了烘托气氛和伍子胥复杂的内心情感,但我真的还是不太好接受,那一刻甚至让我出戏了。(我出戏了,戏要也结束了,莫非是刻意为之?补充一句,原来以为还会有哭秦庭的部分交代的……)前面大段的反二黄仿佛也欠了点什么,悲情有过却略欠凄美之感,所以也不是很喜欢。除了这两点,还有一些只有西洋交响的地方,我也不是很适应。我倒不是完全否定和反对交响乐的应用(这里的“交响乐”是狭义概念,因为京剧伴奏形式本身也可以理解为广义的交响),也完全没有挑战权威的意思(真心觉得续正泰老师很不容易的);我只是想说,就新编戏的交响音乐来说,样板戏真的是一道很难逾越的墙,而京胡也一直都是京剧演唱中的绝配。所以个人还是建议多考虑京胡,至少是对西洋交响乐对传统京剧配乐不成熟的一种弥补。

        3、台词基本还不错,没有特别突兀的地方,辙口方面倒是没怎么注意,但个别语句还是有点“现代化”,缺少文人气息的厚重感。具体的有点记不清了,祭奠伍奢和伍家满门前后似乎较为突出。当然,作为新编戏首演,相信剧本台词总还需要细细推敲的。

        4、在各个角色中,我觉得申包胥确实是一个比较难把握的角色,这里拿出来多说几句。虽然之前宣传中申包胥(宣传照中不是定妆照)就挂黑三,心里早有准备,但个人觉得黪三或许更合适。如果说长亭会(新戏里这段应该叫什么?姑且就借用老戏的叫法了)中的申包胥不带髯口,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十九年时光荏苒、沧海桑田,我觉得之后挂黪三会更具冲击力。伍子胥可以一夜间须发浩然,剧本设计申包胥承受了十九年的牢狱之苦,挂黪三也就更名正言顺。他受尽煎熬,羸弱的外表和坚毅的内心会产生鲜明的对比和巨大的震撼。内外的反差越大(外在还受到服装影响,这个后面可能还会略谈一二),对演员的要求也会越高,会很难把握,索性很多老戏中老先生们已经对类似角色有了很好的诠释,完全可以参考借鉴,此为后话,在此不多赘述。

        5、我本人对服装、盔帽、造型、舞美并无多少涉猎,但总感觉在青铜质感之外,整个戏在某些方面还是过于华丽了。(不过这个确实不懂,所以只能说是随便一提,言必有失,还请见谅。)比如孟赢的古装头,还有舞台上各种灯光效果。主要演员服装上的图案虽然能看得出有精心设计来保持主基调的一致,但浓重的金银线绣本身与整个“青铜氛围”仍有一定的冲撞。(个人觉得墨色、靛青之类或许更符合基调。)创新本身无可厚非,没人规定老生就得褶子、官衣、蟒之类云云,但太过繁复则是物极必反,何况一个青铜基调的舞台上出现太过华丽的服饰,可能会遮盖人物本身的魅力。京剧仍然是写意的艺术,中国大写意的范畴中有一举叫“留白”,可以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我的大学专业课里涉及到了颜色和光,我对色彩的理解是要有明暗、浓淡、深浅之分。都是浓墨重彩,就好似绿底红字,其实是看不清楚的。如果在很多朴素的色彩中添上一抹艳红,或者苍白中来一笔浓墨,就会有很大的冲击力(反之亦然)。其实色彩和光的运用是异曲同工的,都可以突出人物;但如今更多时候都会记得打聚光灯,或者是创造大量精美的花纹,却忽视了色彩本身的力量。

        6、这个不算是吐槽,说真的,《成败萧何》里韩信的脸我觉得还不错,但揉红脸的伍子胥我还真有点难以接受(或许是老生太深入我心了吧)。不知道为什么,我脑海里会跳出赵匡胤的脸,偶尔还能想到老版的关老爷脸谱上的七星痦子。这些或许只是我一时的不适应,但愿今后我能习惯吧。

        最后还是忍不住来谈谈我对新编戏的认识。不得不承认,就目前京剧的现状,上京的新编历史剧确实可以说是可圈可点的——当然,凡事不能以偏概全,我不是说上京是最好的,也没资格评论——但即便是最好的又何如?相较于过去的很多京剧创作(从老生版珠帘寨、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各自的看家戏、杨和梅的别姬、到样板戏,都是改编和新编的),如今的新编戏确实有很多欠缺。于是到了戏迷之间都会有争论,捧的吐的对掐的也不是没见过。我想说大家可以相互理解一下的:老戏肯定有它的好,不然它早就不复存在了;新戏至少是剧团的尝试(作为戏迷,我理解创作新戏主要还是追求进步和发展的),戏不好也没必要一棒子打死。

        新戏的创作,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其实从古至今,没有一个戏是不需要琢磨的。扮相、板腔、曲牌,乃至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一个腔甚至是一个字一个音符,都值得不断推敲。而推敲的依据,是人物本身的性格和当时所在的情境,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却不能脱离生活。(这句话本不是我说的,很多老艺术家都有提到。)即便是一出小戏,即便演了上千遍,也一定还有地方可以琢磨、改进。所以希望上京和所有京剧院团能用心对待任何一个作品(无论是老戏还是新编戏),就算是拿足了所有的奖项,也还有更进一步的必要,值得精雕细琢,才能赢得更多戏迷和观众的口碑。

        或许是我扯远了,但我真心希望《春秋二胥》、上海京剧院、乃至京剧以及所有传统艺术都能有更好的发展。希望这不只是我个人的梦想吧。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京剧《谢葆真》:革命女性的传奇人
京剧《东方大港》展时代新意
​现代京剧《长空烈焰》:天涯海角
小剧场京剧《鹿鸣》音乐探索中令人
评新编京剧《梅兰芳蓄须记》​
京剧《等待》大胆的思考与尝试
看京剧《汉明妃》有感
京剧《进京》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学
《兴汉图》演出记 | 金风玉露喜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