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京沪汉戏曲界共聚焦"汉口女人三部曲"
国粹京剧   2015-05-09 09:23:51 作者: 来源:长江日报 文字大小:[][][]

        一位女演员,用七年时间将两位女作家的作品搬上舞台,成就了三部汉口女人的生活史诗,这种现象在全国戏曲界都非常罕见。昨日,北京、上海、武汉三地的戏曲专家、学者齐聚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举行“刘子微与汉口女人三部曲”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汉口女人三部曲”不仅体现了武汉京剧院在当代题材剧目创作上的有益探索,也形成了值得关注的“刘子微现象”。

    《美丽人生》形式不冲淡京味儿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首先就5月1日晚首演的创作剧目《美丽人生》展开讨论。专家们指出,从小说到京剧,《美丽人生》把握住了原著的关键情节和人物性格内涵,用京剧做了更集中的表现,并在创作中借鉴了一些话剧、音乐剧,歌舞的表现形式,样式感非常强烈。

        专家们评价,《美丽人生》在写意中有写实,叙事写意化,心理刻画写实化,用现代的样式打通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不仅符合人物的心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全剧的服装造型,声音节奏,唱腔和舞台节奏的把握,舞美的呈现,都体现了一定的创造性,也受到了观众的欢迎。而这种强烈的样式感,并没有冲淡京剧的本体,而是呈现了浓郁的京腔京韵,这在当下的戏曲创作中非常难得。剧中李美丽被儿子小宝赶出家门后的一段心理起伏很大的戏份,受到了众多专家的肯定。大家认为,从试图轻生到选择坚强,李美丽通过十年的自我救赎和磨砺最终成熟起来,让这个女性形象有了精神高度的升华,也成为全剧最大的闪光点。

        此外,专家们也对《美丽人生》的进一步打磨提出了一些建议。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研究员黄在敏建议,这部剧给人物心理空间外化所留的戏剧空间还不够充分,在唱腔的表现力和心理张力方面还可以再下点功夫。国家一级编剧李道国认为,剧中李美丽的情感转换节奏太快,比如说她被赶出家门万念俱灰想去投江,但想到了儿子一下子就不跳了,转换太快,应该留下一些观众体会人物心理的空间。

    “汉口女人三部曲”部部有创新 

        从2008年的《生活秀》到2011年的《水上灯》,再到《美丽人生》,刘子微塑造的“汉口女人三部曲”为全国观众打开了一扇认识武汉特色地域文化的窗口。专家们指出,传统京剧长于表现帝王将相,而“三部曲”全部是现、当代题材的创作,“啃的全是硬骨头”,体现了武汉京剧院在艺术创作道路上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三部曲”的创作,和汉派文化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大环境有关,三部剧作部部有创新,不仅为观众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也缔造了刘子微、关栋天这一对黄金搭档,还推出了程亮等青年人才。

        专家们强调说,“汉口女人三部曲”的创作并不是完全平行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向前发展的过程。从创作上看,“三部曲”在演出样式的创新步伐迈得越来越大,到了第三部《美丽人生》中不仅让汉派女人的性格更加饱满,在京剧演出样式的探索上也达到了一个高度,成为汉派京剧的一个显著特点。

    “刘子微现象”值得关注

        作为“汉口女人三部曲”的主演,刘子微多年的创作经历也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们的关注。专家们认为,刘子微的表演不唯哪一个流派,而是从塑造人物出发,融合了彩旦、青衣、花旦甚至刀马旦多个行当的表演,更加的生活化和戏剧化,赋予了汉口女人鲜明的个性魅力。在剧目题材的选择上,她根据院团和演员的实际出发,提出“不做第一,但求唯一”的思路,坚守现当代题材的创作,持续聚焦本土地域的特色文化,在七年里连续推出三部大戏,“放眼全国,在她这个年龄层的女演员中,找不到第二个,可以称之为刘子微现象”。

        刘子微  国家一级演员、武汉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得主(第22届及第26届)。

    季国平: 汉派文化孕育“汉口女人三部曲” 

    (中国戏剧家协会书记,驻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家协会副会长)

        我读过一些研究汉派文化的文章,说武汉是南北和东西的交汇点,不仅体现了南北文化的结合,又是东西结合的关联,所以汉派文化不仅是一种码头文化,也深受租界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氛围,同时它具有非常强烈的平民意识。刘子微的艺术创作也是走中西结合的路,追求京腔京韵。她拜了很多老师,北京、湖北的,却不唯哪一派所宗,在传承基础之上大胆创造。我想,在北京、上海可能都不会这样,正因为有汉派文化的大背景,只要把戏做得好看老百姓都喜欢看,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对它进行限制,这是刘子微有今天这样一系列作品和艺术探索的大环境。同时她也是一个非常感性的演员,常常在台口谢幕时流泪,那是真情流露。她很容易被自己的角色所感动,她很容易通过人物角色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和各种情感,这是刘子微的优势。

        “汉口女人三部曲”的创作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京剧的当代题材是弱项,刘子微啃的是一个硬骨头,特别是《生活秀》和《美丽人生》是当代题材,这更难。将这三部曲的对其内容和艺术上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综合可以看出,三部曲从内容来看都是很鲜明的汉口文化,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展现的是百姓生活,时代精神,底层人物,个性前卫。从艺术来看,它们都传承了京剧的传统却又不拘一格,形式纵横中西却又是京腔京韵,敢为人先,大胆创新,又遵循本体。这些创作经验都值得我们探讨。

    庚续华: 创新意识,成就刘子微的“美丽人生”

    (《中国戏剧》主编)

        刘子微是京剧界非常具有创新意识的艺术家。她的《生活秀》在当时的京剧界非常有影响,就像一个惊雷被众多人称赞,之后《水上灯》又走了一条不一般的路,新中还有旧,旧中见新,而且把京剧和汉剧糅在一起,非常成功。没想到她在两年之后又推出了《美丽人生》。《美丽人生》非常有味道,它的样式感非常符合剧情和人物,刘子微的表演可圈可点,她的演唱融入了很多程派的感觉而不仅仅是声腔,处理得很好,第三幕中她的唱段,对人生的反省,是这出戏最大的亮点。用《美丽人生》作为“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是撑得住的。当然,这部戏刚出炉,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开头和结尾,服装上都还可以考虑,唱段的设计还可以走得再深一点。

        和刘子微交往十几年,我觉得《美丽人生》是刘子微的人生,也是她的京剧人生。在京剧界尤其是京、津、沪,“啃老”的京剧演员太多了,能够为京剧艺术剧种贡献力量的演员越来越少,尤其是在像刘子微这个年龄层的演员。但刘子微不是一个“啃老族”,而是一个为京剧剧种、为戏曲艺术添砖加瓦、增值的演员。她能够守住湖北武汉这块土壤,始终表达的都是这个地域的文化,这个地域的风情。刘子微非常喜欢读书,读小说,在时尚的外表下有自己的文化追求,这也是我们现在戏曲演员当中非常缺乏的。她的“汉口女人三部曲”让戏曲界开始了对武汉地域的文化了解和研究,虽然小说也有固定的人群,但是当小说改成京剧以后,它的表现力、影响力、艺术的感染力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文学。

        除了“汉派女人”三部曲,我还非常喜欢刘子微的《三寸金莲》,是一部非常有功夫的戏。如果条件允许,刘子微应该把这些戏拍成电影。我建议在推广时要冠以“汉口女人三部曲”的概念,通过打包集中聚焦,才可以走得更远。

    黄在敏: “三部曲”层层递进有升华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美丽人生》的样式感比较强,而且是中西结合,在写意中写实,叙事写意化,心理刻画写实化。全剧吸收了很多西方的手段,但是打通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美丽人生》做到了人物的性格行当化,现在我们一提到塑造人物形象是越像这个人物越好,其实是丢掉了戏剧最有特色的东西。剧中李美丽这个人物形成了很大的反差,一上来就是一个“作死”的人物,唯其如此才有了后面的升华,这个反差导演和演员都把握得非常好。音乐特别值得称道,唱腔非常简约,特别突出的是配器,戏剧性非常鲜明,在唱腔的烘托上干净而准确,使得唱腔更加情绪化。灯光、舞美也是写意化的,三次车台的出现,特别是没有人的那一次车台运用得非常好。

        值得商榷的问题是,这部剧给人物心理空间外化所留的戏剧空间还不够充分,有一些叙事的写意化手段过于丰富,挤压了人物心理空间的外化展示,显得冲击力不够。在唱腔的表现力和心理张力方面,还可以再下点功夫,不要单纯依靠唱腔完成人物情绪化的转化,景物造型上大的主体形象需要再做推敲。

        “汉口女人三部曲”综合在一起,比较立体化多层面地展现了武汉女人的人物性格。如果说第一部《生活秀》更多是讲女人生活的自立,第二部《水上灯》说得更多的是女人的尊严,到了第三部《美丽人生》这种精神高度升华了。我特别欣赏的一句台词是李美丽说不要把我欠的债留给下一代。这个精神的高度不仅仅是自我救赎这一点所能概括的。这不仅仅有人性的高度,而且有民族性,让这个女性形象在精神高度得到升华,这是这个戏的黄金点。从创作上看,“三部曲”在演出样式上出新的步子是循序渐进的,迈得越来越大,特别是到了第三部《美丽人生》。所以不要把“三部曲”完全平行对待,“三部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向前发展,这个发展不仅使汉口女人的性格更加饱满,在京剧演出样式上也是一个提升的过程。

    翁思再: “汉派京剧”最大的特色是“接地气”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什么是派?所谓派就是流传,只有一个风格不行,在全国艺术格局上有一个独特的风格只能叫风格,派是需要流传,形成众星拱月的现象。但是“汉派京剧”的提出很重要,开了一个很好的头。以我对武汉戏剧界三年的观察,汉派京剧具有包容性强,题材繁多,中西兼容和“接地气”等四大特点。

        包容性是指武汉的很多戏打通了京剧不同的行当、流派,乐队里面三大件和西洋乐器的包容,唱腔里面有皮黄和流行歌曲的包容。题材上有突破性,有上古的《洪荒大裂变》,有西方的《贵妇还乡》,有清装戏《三寸金莲》,再到写底层人物的《美丽人生》,中西兼容,而且是杂糅了很多京剧以外的东西,还有京剧的本体存在。这样弄得不好就是搞怪,但武汉的几部戏都有技术可观,既做了中西包容,跨行当、跨剧种,又做到了“心有根”。

        还有就是“接地气”。“三部曲”都改编自湖北作家的作品,不仅贴近地域文化,而且都是写小人物。样板戏的年代是提倡英雄人物,“文革”反对写中间人物,武汉的戏不仅写中间人物,而且写落后人物,不是写它的消极面博大家一笑,而是最后有人文哲学思考、有人文含量,这个是很大的突破。在包容性、中西兼容等特点上,北京、上海也可以做到,但什么是武汉独有的地域特色,能区别于海派?我觉得要在“接地气”上下功夫,像《洪湖赤卫队》,《十二月等郎》,还有《美丽人生》中的汉正街,就是上海作者写不出的戏,在这个方面进行开拓,北京干不了,上海干不了,唯有武汉干得了,“不做第一、但求唯一”,这个思路是符合打造“汉派京剧”的理念的,建议武汉自觉把它做大。

    程良美: “刘子微现象”值得总结推广

    (汉剧表演艺术家)

        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演了湖北武汉两个著名女作家的作品,邀请了三个女导演,演了三位汉口女人的生活史,让观众看到了发生在本土的三段不同时代的人生。这是不是一个文化现象呢?我认为这是“刘子微现象”,在全国都没有第二个。理论家经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是刘子微演的“汉口女人三部曲”,就是平常的生活,非常感人。难得的是,武汉京剧院的这三部戏里都有舞蹈,《水上灯》有马桶舞,《生活秀》有板凳舞,《美丽人生》又有扁担舞,编排都非常接地气,年轻人看了都能接受,我觉得这种现象,是非常值得总结推广的。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京剧《谢葆真》:革命女性的传奇人
京剧《东方大港》展时代新意
​现代京剧《长空烈焰》:天涯海角
小剧场京剧《鹿鸣》音乐探索中令人
评新编京剧《梅兰芳蓄须记》​
京剧《等待》大胆的思考与尝试
看京剧《汉明妃》有感
京剧《进京》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学
《兴汉图》演出记 | 金风玉露喜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