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京剧《裘盛戎》有生活有感情有筋骨
国粹京剧   2015-12-18 09:52:24 作者:洪业/文 史春阳 苏岩/摄 来源:中国文化报 文字大小:[][][]

        2015年是京剧大师裘盛戎诞辰100周年,北京京剧院的原创京剧《裘盛戎》作为系列纪念活动的收官之作,于11月26日、27日在长安大戏院首演。该剧的首演不仅令观众欣喜、感慨,而且引发了观众对京剧大师裘盛戎的无限怀念,有观众评价这是一部有生活、有感情、有筋骨的京剧新剧目。

        纵观一部京剧史,宛如一部灿若星辰的京剧艺术家的成长史。以表演艺术为核心的京剧,正是由于涌现出众多极富个性、创造了艺术流派的京剧大师,出现一座座耸立的艺术高峰,才使京剧艺术风光无限地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在这些艺术群峰中,裘盛戎无疑是一座夺目的高峰。他自幼随父学艺,后入富连成科班,从此走上充满坎坷、起伏跌宕、自强不息、百炼成钢的艺术道路,最终成为京剧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杰出表演艺术家、花脸表演流派裘派的创始人。裘盛戎还是北京京剧院创院艺术家,也是北京京剧院艺术血脉最重要的代表。裘盛戎虽已去世40多年,但是他的艺术和精神始终活在舞台上,始终活在观众心里。在京剧舞台上塑造裘盛戎的形象,无疑是京剧新剧目创作的好题材。同时,用艺术创作来缅怀大师的艺术精神,也是当代京剧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这里既有丰厚坚实的生活基础,也有相当的创作难度。

        资深编剧王新纪面对《裘盛戎》的剧本创作,遍访裘盛戎的亲属、弟子、好友、合作者以及戏迷观众,对这一题材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编剧在剧本选材上没有选择写裘盛戎最为辉煌的阶段,而是以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为背景,选择裘盛戎的艺术和人生由盛而衰的转折经历,截取裘盛戎艺术生涯的最后片段,更加意味深长。

        《裘盛戎》的剧本创作以裘盛戎以及京剧团真实生活为基础,按照戏曲剧本创作规律,在平和含蓄的叙事当中,紧紧围绕“一事”着力塑造“一人”结构全剧。“一事”即在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北京京剧团创排现代京剧《杜鹃山》的一波三折。1963年,北京京剧团根据同名话剧创演《杜鹃山》,汪曾祺执笔改编。剧团五大头牌之一的裘盛戎在剧中扮演主要角色乌豆。那时的裘盛戎意气风发,要在京剧现代戏创作上创作新的唱腔、扮演新的人物。他精益求精琢磨出的乌豆唱腔“大火熊熊照亮了天”好评如潮。不料,由于种种原因,《杜鹃山》奉命停演了,而身为剧团副团长的裘盛戎却毫不知情。转眼到了1969年,剧团要重排《杜鹃山》,此时已被边缘化的裘盛戎又燃起扮演乌豆的愿望,却被剧团领导告知要他在剧中扮演乌豆的C角。1970年,《杜鹃山》成了“样板戏”,裘盛戎被换下,彻底不让唱了。而这时他还想再为花脸创作一段反二黄唱腔“一块番薯手中攥”。全剧在表现裘盛戎倾尽热情、孜孜以求在《杜鹃山》中塑造主要角色乌豆,由演A角到演C角最后被换下的“三起三落”的过程,揭示出裘盛戎在艺术生涯的尽头也就是人生最后时光的心路历程。戏的结尾,裘盛戎陷入深深的忧愤,悲从中来,眼前走过他钟爱的角色——包公、铫期、单雄信、窦尔敦……“不让唱戏,要我裘盛戎干什么?”这是以“为戏而生,为戏而死”为人生价值的裘盛戎最后的呐喊,令人嘘唏不已,感慨万千。

        难能可贵的是,《裘盛戎》的创作虽然把人物和事件设置于特殊的大时代背景下,却没有从概念切入、从主题出发,而是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在戏剧事件中凸显的是裘盛戎这位艺术家的命运变化和情感纠葛。该剧的戏剧背景正是中国政治社会急剧转折和文化冲突时期,在单色划一、自上而下的文化运动中,裘盛戎在剧团里很自然地被边缘化,甚至他的艺术被有意屏蔽掉,他的个人生活和命运也无法选择、无法自控。然而就在老戏不能演、新戏不让唱,在受到降为C角的屈辱时,不谙世事、一辈子视唱戏为生命的裘盛戎,还单纯地一心想着唱戏,“只要能唱戏,让我怎么着都成”,还是跟着剧组上了井冈山。当戏迷来看望裘盛戎,表达对裘派艺术的迷恋,身处逆境、一片茫然的裘盛戎立即焕发活力,燃起生活的希望。这些细节一方面表现出来的是裘盛戎个人命运在时代潮流中急剧的变化,另一方面是他对舞台的不舍、对艺术的不甘、对观众的不弃。

        《裘盛戎》一剧之所以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还在于感动人。编剧在表现人物的命运变化时,虽然没有更多的戏剧事件,却紧紧抓住一个“情”字。在揭示人物命运和内心冲突时,通过极具生活质感的细节,更多表现了裘盛戎敦厚、细腻的感情,他与汪曾祺的知音情,与夫人李玉英的夫妻情,与徒弟方荣翔的师徒情,与戏迷老曹、老李的演员观众情,对舞台眷恋之情,真实自然,无不体现出传统文化对这位京剧艺术家的浸透,深深感动着观众。如果说该剧揭示裘盛戎艺术人生命运变化是骨,那么,从中表现出来的裘盛戎的情感则是肉,骨肉相连,使这部京剧现代戏有生活、有感情、有筋骨。

        《裘盛戎》的演出不仅能够让观众看到裘盛戎的命运和情感,看到艺术家台前幕后的生活状态,还能从裘盛戎达到艺术高峰之后转入低谷、遭受挫折的一段往事,窥见大师成长的密码。观看《裘盛戎》一剧,我们感受最深的是裘盛戎这位京剧艺术家的价值观。在剧中,剧团吴书记和汪曾祺议论裘盛戎有一绰号“傻子”,吴书记对着观众有这样一句评价:“不傻,能成角儿吗?”这个“傻”字,渗透的是裘盛戎简单而朴实的价值观。正因这样简朴单纯的价值观,裘盛戎几十年把能唱戏、唱好戏当做人生的最大追求和生命的灵魂,才有创立裘派艺术、“十净九裘”的辉煌,才有当他听到彻底不让他演《杜鹃山》的时候,感到人生价值被泯灭、艺术家尊严被践踏,发出“不让我唱戏,还要我裘盛戎干什么”的怒吼,无奈而愤怒;才有当他面对自己唱了一辈子的包公,令人动容地唱出一个京剧艺术家心底里最大的痛。

        此番《裘盛戎》的舞台呈现,集中体现出该剧主创团队的艺术追求,有着在回归京剧本体中创新的显著特点,即旧中有新、新中有根。导演陈霖苍出身京剧世家,又是卓有成就的表演艺术家,对京剧舞台继承与创新深得三昧。他导演这部剧时,没有五光十色、没有歌舞相衬,而是回归京剧传统表演规律,以演员的表演来塑造人物为中心,力求在表演中突破新编历史剧的模式,去掉现代戏的“样板气”。唱腔设计朱绍玉是近年来高产京剧作曲家,在这部戏的作曲配器上,他也是用回归京剧传统音乐对京剧现代戏的音乐进行创新,比如用传统京剧的曲牌做现代戏的开幕曲,观众听来既耳熟又新颖。在裘盛戎的人物唱腔中,他将“高拨子”与京韵大鼓的元素相融合,创新了花脸的唱腔。舞美设计摒弃当下一些新编历史剧的制作模式,对传统京剧的装饰性的守旧、出将入相按照新的意象进行升级,在质朴的回归中,使京剧现代戏舞台呈现出现代感和高清的气象。

        在《裘盛戎》剧中,扮演裘盛戎的当红裘派花脸名家孟广禄,被誉为演裘盛戎这一角色的不二人选。孟广禄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和创造,他把自己对宗师裘盛戎的敬仰、对裘派艺术的理解和从艺几十年的人生体验,融入角色的创作中,唱、念、做、表,无不是感情充沛、细腻入微,把一代花脸艺术大师表现得形神兼备、感人至深。通过孟广禄塑造的裘盛戎,我们欣慰地感到裘派艺术的代代传承,发扬光大。张君秋和裘盛戎是并肩的艺术家,二位艺术家合作多年。张君秋亲传弟子、当代张派名家、北京京剧院一团团长王蓉蓉在剧中扮演裘盛戎的夫人李玉英。正是传承了前辈艺术家的合作精神,她的每次出场,一举手、一投足,都是全身心投入,调动表演经验,准确、生动、饱满地把人物形象带给观众,用真情实感打动观众。剧中的角色虽然不多,但个个是人物,都有光彩,吴书记、汪曾祺等人物演得有声有色,同样获得观众好评。

        我们说,北京京剧院创作演出《裘盛戎》,是敬仰之作、诚意之作、业界良心之作。

    相关评论

    郭宝昌(著名导演):

        我从小学裘派,从小票戏,对裘盛戎特别崇拜。我曾经见过裘盛戎先生,他生前还给我说过戏,回忆起来感慨非常多。看了《裘盛戎》这部戏,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一个演员把自己的生命献给舞台,一旦无法唱戏,他的生命也就结束了。像裘盛戎先生这样的艺术家,万古长青!

    任鸣(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著名导演):

        这个戏非常好,看了以后我非常激动。我没有现场看过裘盛戎先生的戏,但是他的书、他的录像我都看过。今天看了《裘盛戎》,我觉得戏本身非常好,孟广禄先生的演出也非常精彩,整个演出中,我都处在非常激动、非常兴奋的状态里。祝贺北京京剧院又出了一台非常好的戏!

    徐晓钟(中央戏剧学院原院长):

        我非常兴奋,北京京剧院又出了一台非常好的现代京剧。它既发挥了京剧的传统魅力,同时在戏剧观念上又有新意,令人深思。这部戏里又加入了经典唱段,让人看完非常过瘾。祝贺北京京剧院取得新的成就!希望这部戏能多演!

    李法曾(话剧表演艺术家):

        北京京剧院排演的《裘盛戎》很好,剧本写得很有感情,有些地方处理得也很巧妙。导演处理很显智慧,作曲也十分精彩。第一,曲与人物融合,有创新又易让人接受;第二,好听且有变化;第三,它是京剧的,这条尤为重要。观剧时我想起很多往事,不由得落泪。演员很卖力,人物塑造十分成功,这又让我幸福地忆起大师!

    杨振钢(中国戏曲学院“青研班”导师):

        看完北京京剧院原创现代京剧《裘盛戎》,让人感慨万千。裘盛戎这样的一代大师抑郁而终究竟谁之错?他的要求并不高,只是能让他唱戏就行。大师已远去,感谢孟广禄、王蓉蓉等全体演职人员通过这个戏把当年大师说不出来的话替他说给今天的人们听。今夜难眠!

    张永和(著名编剧、戏剧评论家):

        北京京剧院原创现代京剧《裘盛戎》,策划班子、编剧、导演、演员及舞美、灯光、服装、道具、效果都是一流的。剧本反复修改了七八次,排戏也颇下功夫,前后用了小半年,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两位主演,孟广禄扮演的裘盛戎、王蓉蓉扮演的裘夫人李玉英,真是再合适、再标准没有了!

    @戏迷刘杰:

        北京京剧院新排演的现代人物传记《裘盛戎》远离大制作又十分接地气,编剧很精巧,导演很精练,京剧韵味浓,七八位演员撑起了一台好戏。裘先生经历的磨难岁月,老戏迷历历在目,看《裘盛戎》感觉太亲切了,太感动了,无限地怀念、感慨。我想,这戏是对裘先生最好的纪念。

    @刘振:

        “不傻,能成角儿吗?”确实如此,执着的追求才能铸就成功。裘盛戎先生这种对京剧艺术的执着,注定了他伟大的艺术造诣,希望裘盛戎精神可以百年流芳,让更多的人得以继承。观剧后我的感触颇多,能够单纯地追求自己喜爱的艺术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对于当下,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吴南瓜:

        北京京剧院《裘盛戎》,出乎意料、非常好看的一出戏。剧本超级赞,着眼点在于裘先生的“戏痴”,相当有感染力,只是相比之下更适合话剧舞台来展现。舞美极简到几近一桌二椅,台上台、戏中戏的设计巧妙自然、不着痕迹。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海派京剧《七侠五义》机关布景巧心
京剧《谢葆真》:革命女性的传奇人
京剧《东方大港》展时代新意
​现代京剧《长空烈焰》:天涯海角
小剧场京剧《鹿鸣》音乐探索中令人
评新编京剧《梅兰芳蓄须记》​
京剧《等待》大胆的思考与尝试
看京剧《汉明妃》有感
京剧《进京》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学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