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最忆前辈辟“奚径” 喜看后人筑“高峰”
国粹京剧   2017-01-17 09:30:33 作者: 来源:中国文化报 文字大小:[][][]

京剧《奚啸伯》剧照

京剧《奚啸伯》排练现场

京剧《奚啸伯》剧照

    闻声赏奚韵  识人见精神

    崔  伟

        新编京剧《奚啸伯》是剧作家王景恒的一部新作,它以京剧大师奚啸伯为书写对象,本身尽管具有很重要的写作意义,但敷演起来难度还是很大的。作为真人真事,奚啸伯的经历并不惊天动地,这个文本恰恰在平实与真实上做足了文章,运用传统戏曲的讲述方式娓娓道来,着重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况味。

        作为奚派传人,张建国塑造的奚啸伯可谓匠心独运。他精微细腻地展示奚啸伯品格、骨气和对艺术的追求,一步步树立起一个血肉清晰的舞台人物形象,也突出地表现出张建国多年积累的艺术经验和舞台创造功力。尽管是第一次连导带演,张建国却体现出他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追求。他的导演风格和表演手法颇具特色,集合了京剧所特有的精神。如剧中几个重点情节的浓墨挥洒,做到了内心表达准确,同时外部也呈现出强烈的表演美感,特别是将中年奚啸伯在被打成右派后遭遇“天昏暗,云低矮,山雨来”那种政治风暴后复杂的感受、跌落的情态表现得适当、生动,令人一下就走入剧中人的内心世界。类似这样的段落剧中有不少,形成了这出戏特有的看点与精彩。

        另外,京剧《奚啸伯》也体现出河北省石家庄市京剧团在艺术上的新实力、新面貌。荀派名家赵玉华饰演的姚默涵,表现出人物作为传统女性的正直善良和京剧名家的执着追求,人物有情谊、有温度、有尊严、有爱心,可以说是戏曲舞台上以往并不多见、极具个性的鲜活人物。赵玉华在表演上呈现出很强的艺术成熟感,极大地发挥了自己荀派为宗、花旦为主,但又长于演唱的优越嗓音条件,特别是力图把唱腔表现得更加细腻、委婉、醇厚,把姚默涵由里及外演得立体、感人。同样是荀派新秀的张云演出的四格格,气度身份感极强,唱念功力表现突出,人物拿捏准确,尽管戏份不多,却亮点明显,为戏增色许多。此外,程派名家赵冬红,以及青年奚啸伯扮演者张通等也都令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共同把这出戏支撑得有声有色,相得益彰。

    (作者系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戏曲评论家)

  
    岁寒之中红梅开

    刘  平

        看河北省石家庄市京剧团的原创京剧《奚啸伯》,既亲切又惊喜。奚啸伯是中国戏曲界“四大须生”之一,该剧不仅把奚啸伯的光辉形象展现在舞台上,而且写出了他的性格特征和艺术形象。

        该剧最感人之处是写活了人物的个性与热爱戏剧艺术的心灵。奚啸伯喜欢戏剧,热爱戏剧艺术。他十一岁拜师学艺,刻苦练功,然而,在那个唱戏是“败坏家族门风”的时代,奚啸伯为实现唱戏的愿望经历了一道道难关。

        一是家族关。奚啸伯想唱戏的行为被族人长辈奚落、谩骂,而他认准了道就一直走下去。对那些上门来兴师问罪的族人长辈,奚啸伯有理有据地说明自己学戏的理由。二是无辜被打击。奚啸伯在艺术上锐意改革,博采众长,大胆创新,创立了奚派,然而他还是没能逃脱“文革”时被打成右派的命运,这样的打击就像摘了他的心,岁月黯然,没有了生机,为此,他毅然决定离开北京,来到能让他唱戏的石家庄。三是《红云崖》进京演出的资格被取消,他又一次站在了情感的风口浪尖上。《红云崖》是浸透他多年心血的一出戏,他希望能去北京演出,但最终还是没能成行。这犹如一盆凉水,浇灭了奚啸伯心中的希望之火。编剧抓住这三个“难关”来写,展示了奚啸伯独特的个性特征,同时也使全剧在剧情发展过程中有了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

        该剧感人之处还在于,唱腔设计优美动听,演员表演真挚,演唱有激情,唱出了人物的真情实感。剧中人物塑造最成功的是奚啸伯。演员的表演紧紧围绕着奚啸伯的性格,演出了他年轻时的正直、善良,路见不平,伸手相助。演员张通扮演的青年奚啸伯,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蛮劲儿,演活了奚啸伯敢于担当的大丈夫气概。张建国扮演中、老年奚啸伯,演出了人物的沉稳、执着与为人处世的光明磊落。

        该剧导演在艺术创造中把主要精力放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从情感描写入手,刻画出一个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如对奚啸伯与姚默涵情感的描写。他们“戏里同台常亲近,演绎娘子与夫君”,在台下他们相知相敬,彼此心里默默相爱,却无法走到一起。奚啸伯深感“愧对默涵一片深情厚谊”;姚默涵(赵玉华饰)虽然情感失落,但却一直敬重奚啸伯。这种充满爱意的纯真感情与充满敬意的真诚友谊,令人感动。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京剧《奚啸伯》的传承与回归

    刘  祯

        石家庄市京剧团有过不俗的历史,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奚啸伯的加盟使该团更具知名度。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由石家庄市京剧团演出的京剧《奚啸伯》,演绎的就是奚啸伯艰难坎坷而壮丽辉煌的一生。

        该剧所聚焦和展现的是在那个动荡年代奚啸伯与石家庄市京剧团的不解之缘。奚啸伯的一生非常传奇,可以描写和叙述的很多,该剧剪裁和突出表现的是奚啸伯的“戏缘”,以一种现实和历史双线交织的结构方式叙述他因戏“下海”,到成就奚派艺术,历经时代风云变幻,备尝艰辛,却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带有悲剧而不屈的人生。这种戏剧结构,不仅可以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更在于游走于现实和历史之间会形成一种叙述的张力:从现实的高度回望历史,以历史的眼光咀嚼现实,将现实与历史贯通,现实片段、历史片段穿插往返,撕碎复拼接,最终呈现给观众一个生动的奚啸伯。

        张通与张建国两位奚派传人扮演不同时期的奚啸伯,都非常到位。特别是张建国,经过多年的砥砺和探索,他的表演艺术日臻完善,在《奚啸伯》一剧中,更可以体味他的用情用心用意。奚啸伯的人生具有传奇性,上世纪50年代后又经历一系列政治风云,可谓荆棘丛生,但他并不自怨自艾,而是从容接受,无论经历多大苦难,始终不能离开戏、离开剧团。只有当他所倾情投入的创作《红云崖》进京资格被取消后,才真正触痛了他,他内心动荡、震惊错愕,但舞台上张建国饰演的奚啸伯没有激烈动作,他站立良久,步履沉重地拿过扫帚,挥臂扫雪,那一段“啸伯此生只爱戏,无药可救无人医。为了戏,我冲破族规抗‘族议’,为了戏……”将情感推向高潮,饱含痛苦和绝望,这样节制、理性的抒发和表达,对观众的打动是深入人心的。有道是“文如其人”,流派的风格特征具有流派创立者鲜明的思想感情、个性特征。在这里,创作者也好,表演者也好,对奚啸伯思想个性、对奚派,可谓深谙其中三昧,故也使得该剧的艺术性、艺术品味得以有力彰显。

        “我的理念是‘往回走’,即确保新戏姓‘京’,确保新戏符合京剧艺术本体的特点。在面对不断更新的现代舞台技术时,尤其需要有这样的自省态度。” 作为导演兼主演的张建国如是说。京剧《奚啸伯》五场戏确实让观众记住了演员表演和剧中人物。就二度舞台整体面貌来看,这部戏既是张建国始终恪守京剧本体原则的体现,也是奚派艺术风格追求的需要,值得称道。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爱戏如命 为戏而痴

    姜志涛

        京剧《奚啸伯》的最大特点是真实质朴、生动感人,编导从奚啸伯既辉煌又坎坷的人生经历中截取了最能突显人物性格、最能表现主题立意的几个事件,艺术化地呈现在舞台上,剧中人物性格鲜活,矛盾冲突激烈,戏剧节奏紧凑,颇具观赏性。

        该剧采用无场次的结构方式,时空转换自由的叙事方法,将时间跨度大、历史事件多的不利因素,利用倒叙、插叙的方法巧妙化解,将不同时期发生的故事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表演艺术家、奚派传人张建国不但担纲主演,还亲自担任导演,而且在两个行当、两项任务中,均有出色发挥。他任导演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熟悉戏曲舞台,懂得京剧程式,了解行当特点,精通唱腔板式,因此,他导演的这台戏颇具京剧本体特征。舞台上没有豪华布景,没有艳丽服装,整台戏给人的印象是朴素、平易、简约、洗练。导演注重的是人物性格的鲜活,舞台调度的灵动,戏剧节奏的准确,音乐唱腔的精致。他将奚派名剧《白帝城》的经典唱段运用在两场戏之间,既起到了渲染氛围、衔接剧情的作用,又让观众欣赏到奚啸伯原汁原味的演唱,可谓别出心裁、匠心独运。

        张建国塑造的奚啸伯,刚正、儒雅、气度不凡,将一个爱戏如命、为戏而痴的艺术形象刻画得鲜活生动、真实可信。演唱是张建国的强项,喷口吐字十分讲究,轻重缓急张弛有度,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整台戏的唱腔设计都做到了优美动听,流畅上口,有流派特点并能准确表达人物的情感。

        石家庄市京剧团是个实力雄厚、阵容整齐、创造力旺盛的艺术团队。在剧中饰演姚默涵的赵玉华也出色地完成了角色创造。姚默涵与奚啸伯是从小就在一起唱戏的挚友,也是志同道合的知音,她暗恋奚啸伯多年,但两人始终不能走到一起。赵玉华将这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物刻画得细腻准确。不愧是梅花奖得主,她的表演、演唱颇具功力。其他演员如扮演董玉山的花脸牛征良、扮演四格格的青衣张云、扮演奚母的老旦范闪闪等,也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系《中国戏剧》杂志原副主编)


    “奚”由心生

    张建国

        “隆冬月寒风凛冽雪皑皑”,伴随着这一句唱词的响起,我的心就好比是“暖阳日寒梅绽放在枝头”。从京剧《奚啸伯》的剧本策划到排练、首演,再到听到观众的掌声和专家的肯定,我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了一些。

        我是奚派传人,敬仰师爷,替他传道,义不容辞。同时,这又是我本人第一次担任导演,深感责任重大。整部戏的创排、演出,我始终一丝不苟,亲力亲为,生怕愧对奚派祖师爷,愧对京剧,愧对观众。在创作人物时,我始终抓住一个字——“儒”。奚啸伯是一位有文化的艺术家,我认为“儒”字是对奚啸伯和奚派艺术最贴切的诠释。故而,我从这一个字上下工夫,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努力将“儒”字放大,进行艺术加工处理。无论是身段、脚步、形象、服装这些外部因素,还是内心、情感、思想、精神这些内部因素,我都以“儒”为“指挥棒”,用“儒”来指导,用“儒”来创作。在唱功方面,我坚持了奚派的原汁原味;在表演方面,我结合了奚派、马派以及现代戏和其他艺术的长处,努力将人物丰满起来,以达到历史真实性和艺术真实性的高度统一。

        谈起《奚啸伯》这出戏,对于我本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我的导演“处女作”。导演和演员是完全不同的两项工作,导演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要求本人对各个艺术工种都要了解,同时还要给出指导意见并完美组合起来。这对我是个挑战,也是个机会。在导演这出戏的过程中,我始终还是坚持以“儒”字为形象种子,来赋予整个编创人员以灵魂。唱腔作曲儒雅耐听,舞美灯光淡雅耐看,人物角色文雅耐品。整个戏的各个组成部分风格统一,不出奇、不冲突、不怪诞、不老套。同时,我坚持以京剧为主体,坚持将京剧艺术的四功五法充分地体现在此戏之中,绝不搞成话剧加唱,绝不搞成“晚会京剧”,抵制庸俗、浪费。我的目的就是要排一出给平时不看戏的人看的戏、给不懂奚派艺术的人听的戏,还原京剧艺术的本来面貌,用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情趣,指导艺术二度创作。

        当然,艺术没有完美的,尤其对于原创剧目来说。要想创作出精品,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努力、提高和修改。在剧本上还要进行深加工,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加强戏剧性,增添观赏性;在表演上,要加入更多的“行动”内容,要更充分地展示京剧表演技艺,用行动去代替一些冗长的陈述;在服装造型上,要勇于创新,精益求精,从设计理念到材料质感,都要与整个戏的艺术风格和演员的气质相统一。

    (作者系中国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奚派传人)


    坚守艺术理想  传承奚派文化

    杨国起

        石家庄市京剧团成立于1946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1957年,“四大须生”之一、奚派艺术创始人奚啸伯倾情加盟,使剧团逐步形成高擎奚派旗帜、荟萃诸多流派的特色和艺术风格,在河北省乃至全国京剧界久享盛誉。一个时期以来,从石家庄走出的奚派传人屡见不鲜,影响日益扩大。从这一意义上讲,石家庄就是奚派艺术安家落户的福地、发扬光大的宝地、继承传播的根据地和大本营。

        奚啸伯在中国京剧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奚派艺术等方面的精深造诣和非凡成就,是石家庄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鉴于他对石家庄市乃至河北省戏剧事业的特殊意义,石家庄市京剧团于2012年开始谋划创排京剧《奚啸伯》,计划作为纪念石家庄市京剧团建团70周年的重点剧目推出。

        作为一代儒伶和京剧大师,奚啸伯与长上孝、与子女慈、与亲戚宽、与朋友诚,工作上善待同行、尊重观众,艺术上勇于探索、锲而不舍。“为人民服务满腔热情,为艺术献身无怨无悔。”综合闪光亮点,艺术地再现奚啸伯追求京剧事业的人生经历,以其求新求变、勇攀高峰的精神和毅力激励今人,打造精品力作,繁荣戏剧舞台,是我们对《奚啸伯》一剧之本的总体定位。

        入选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之后,我们又以更高的标准对《奚啸伯》一剧重新审视,在数度研讨、修改加工的基础上,邀请知名戏剧专家为剧本“把脉”“会诊”。舞台呈现上,我们遵循艺术规律,对传统坚守不“固守”,出新不“出格”,力戒奢华的过度包装,布景、道具简约明了,以期与奚派艺术特色和谐统一。

        《奚啸伯》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充满正能量、颇具现实意义的好剧本。“啸伯此生只爱戏,无药可救无人医。”剧作将主人公对“戏”的挚爱、追寻和探求作为推进情节的原动力,他有血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因此博得了观众的喜爱和好评,引发共鸣和思考。同时,以张建国、赵玉华为主的演员阵容和主创团队功不可没,他们的精彩演出为该剧增色不少。

    (作者系石家庄市京剧团团长)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京剧《谢葆真》:革命女性的传奇人
京剧《东方大港》展时代新意
​现代京剧《长空烈焰》:天涯海角
小剧场京剧《鹿鸣》音乐探索中令人
评新编京剧《梅兰芳蓄须记》​
京剧《等待》大胆的思考与尝试
看京剧《汉明妃》有感
京剧《进京》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学
《兴汉图》演出记 | 金风玉露喜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