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罗湖桥》:戏曲迎来最好的发展机遇
国粹京剧   2018-04-23 09:01:19 作者:刘林杰 陈建平 来源:中国文化报 文字大小:[][][]

 

《罗湖桥》演出剧照 

        在文化多元的今天,如何留住戏曲,使其重放光芒?国家在规划,城市在探索,艺术工作者在思考。怎么做才能摆脱曲高和寡的尴尬,才能抓住年轻观众的心?深圳本土原创的大型现代京剧《罗湖桥》或许提供了一点借鉴。

        该剧以一张几十年反反复复未能拍成的“全家福”照片为线索,演绎林芳一家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再现了深港百年变迁历史,证明了“一国两制”是保持香港繁荣稳定的根基所在。

        《罗湖桥》的编剧、作曲、导演和主演等主创人员均来自深圳本土。剧中熟悉的鹏城街景、富含岭南元素的唱腔乐曲,让观众切身感受到内地和香港的血脉相连。

        “剧情很好,演得也感人,但和传统京剧不一样,不知合不合适?”去年底,《罗湖桥》在深圳市文化馆上演时,一些老年观众小声议论。

        “京剧本来就是一门集众家之长的艺术,如今时代变了,其传承和发展自然要顺应潮流,因循守旧并不可取。”面对质疑,剧中女主角林芳的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荀派艺术继承人何青贤说,要留住传统艺术的根脉,让京剧在时代的洪流中传承下去,必须解放思想,迈开脚步,从形式到内容进行革新。

        在何青贤看来,上世纪60年代出现的《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现代京剧,将西洋音乐与中国戏曲音乐完美结合,在艺术上是一次了不起的创举;80年代风靡一时的《说唱脸谱》《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等一批京味歌曲,将京剧曲调跟流行音乐相结合,也为京剧的普及推广做出了贡献,这些都是传统京剧传承与创新的典范。

        “戏曲既可以演绎历史故事,也能够抒发现代情感,我们需要贴近人民生活的戏曲作品。传是横向的,承是纵向的,中国戏曲真正的传承人太少。故步自封制约了戏曲的发展。”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李树建对深圳寄予更高的期望,“希望在这座敢为人先的城市出现大无畏之人,既继承又创新,发展壮大属于这个时代的戏曲。”

        “我从事京剧表演艺术30多年,经历过辉煌和失落。不管它的生存环境怎样变化,我们的初心不能变。”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何青贤每天守在电视机前捕捉信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重要讲话精神,她都牢记在心,备感振奋,“其实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就对传承和发展戏曲进行了顶层设计,戏曲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

        怎样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坚决完成党和人民交付的时代重任,成为各地政府和艺术家探索的命题。俗话说,要想戏路通,全靠幼时功。何青贤认为,戏曲要传承、要发展,培育艺术土壤、培养后备专业人才至关重要。

        早在15年前,何青贤就和深圳东湖中学合作,成立了当时国内较早的学生京剧社团。她从京剧最基本的吊嗓、髯口、甩发、水袖等技巧开始,带领孩子循序地接近国粹艺术的真谛。她还不断举办京剧艺术讲座,在台上亲身示范,激发孩子学习京剧的兴趣。

        “学京剧需要天赋,并不适合所有的孩子,而且一把抓的教育方式还会增加他们的课业负担。”对于目前各地火热开展的“京剧进校园”活动,何青贤认为,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是国粹传承最好的方法,推广京剧不是培养专业演员,而是让孩子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京剧艺术的未来培养观众。

        除了正常的京剧教学,何青贤还创新性地提出把京剧与各学科结合,在寓教于乐中激发孩子的兴趣,既有利于京剧的普及,也不会增加孩子的学业负担。10多年时间,她不仅培养出了一批批小戏迷,其学生在各类比赛中也频频获奖。何青贤还撰写了近4万字的音乐校本教材《京剧知识普及与教学》并实施教学。2015年,她获得中国戏曲表演学会颁发的“推动京昆突出贡献奖”。

        7年前,何青贤自筹资金建立了罗湖紫荆戏曲艺术团,将一群退休的戏曲工作者和爱好者聚集在一起,到社区、工厂、校园义务演出。他们不仅普及戏曲文化,自觉担起国粹京剧的传承重任,还投身于公共文化建设中,承办了上百场公益文化演出系列活动。他们不断创新艺术形式,将传统戏剧和地方文化有机结合,先后创作了《画眉》《断案》《罗湖桥》等剧目,在深圳各区巡演。

        回首10多年的传承之路,何青贤走得并不平坦。2014年,何青贤开始启动现代京剧项目《罗湖桥》。想找人谱曲没经费,只好请朋友帮忙;要排练没有场地,只能等到学校周末场馆闲下来……3年时间,《罗湖桥》数易其稿,多次登上舞台,但剧团为了精益求精,不断组织资深导演精心编排,邀请业界专家坐镇把关,力求将最好的艺术呈现给观众。

        “为了这部戏,我几乎调动了自己大半辈子积累的人脉关系。”何青贤说,《罗湖桥》共50多个演员,从十几岁到70多岁年龄跨度很大,大家都满怀艺术传承之心参加演出,没有人计较酬劳。

        《罗湖桥》的表现引起政府的关注,获得了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资助。在深圳市文体旅游局、罗湖区委宣传部(文体局)、罗湖区文联、深圳市文化馆的支持下,全新编排的《罗湖桥》在2017年10月28日重登舞台,华光绽放。

        “如果没有政府支持,我们也就是一群活跃在社区、爱唱戏的老爷爷和老太太。”何青贤说,自己非常幸运,在退休后来到了深圳。这座致力于文化强市的移民城市,为艺术家们培育了文化沃土、搭建了展示舞台,不遗余力地支持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在民族艺术传承之路上没有后顾之忧。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海派京剧《七侠五义》机关布景巧心
京剧《谢葆真》:革命女性的传奇人
京剧《东方大港》展时代新意
​现代京剧《长空烈焰》:天涯海角
小剧场京剧《鹿鸣》音乐探索中令人
评新编京剧《梅兰芳蓄须记》​
京剧《等待》大胆的思考与尝试
看京剧《汉明妃》有感
京剧《进京》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学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