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唐在炘:固本又创新
国粹京剧   2011-06-21 12:10:22 作者:刘连群 来源:人民日报 文字大小:[][][]

  今年6月25日是著名京剧琴师唐在炘病逝4周年。唐在炘和他的文场乐队,在京剧界很有名气。在京剧舞台担任琴师,作用之重要超过交响乐队的小提琴首席,要坐在乐队左前方最显眼的位置。每次唐在炘出场,一身笔挺的深色西装风度翩翩,拿起胡琴就脸朝台里坐下,整场演出观众就只看见他的背影。正是这背影,凝聚和反映了唐在炘的琴艺风格和音乐追求。

  唐在炘的演奏既传统又现代。传统在于他谨遵伴奏的“伴”字,全身心地配合演唱,毫不突出自我。他经常强调“伴奏、伴奏,还是要为演唱服务”,严守托腔保调的职责,兢兢业业地为演唱铺平垫稳,在配合演唱的音量、节奏把握上还有所发展,该强则强,该弱则弱,收放有度,琴声极富感染力,保证而且强化了演唱效果,有时过门、垫头一拉出来,那波伏浪涌之势,唱者还未张口,人们就预感到“好”要来了。这是行家和老观众普遍深有体会的。唐在炘曾经不无自得地笑着对朋友说:“我的伴奏就像是沙发,谁坐上去,都会很舒服!”“沙发”的比喻很形象,怎么坐都贴身遂意,始终保持一种极为主动、及时的迎合与烘托,不是一般的伴而奏之的境界了。唐在炘性格外向开朗,出口成章,谈艺说事极为生动,绘声绘色,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他这样活跃的性格而安然内敛,乐于固守“伴奏”的本分,坚持以背影示人,更显示出其对艺术整体效果的追求。

  唐在炘的现代,则体现在重视乐队整体的艺术表现力。京剧文场乐队最早称“三大件”,即胡琴、弦子、月琴;上世纪20年代梅兰芳排演新戏《西施》,增加了二胡,扩称“四大件”;50年代北京京剧团时期,又添大阮、中阮,成为“六大件”;到80年代,唐在炘的文场乐队再加笙和中胡,统称“八大件”,充实了阵容,增强了音乐表现力。唐在炘对这支乐队极为珍爱和严格,每排一剧都反复排练,直到每一“大件”都做到珠联璧合,和谐无间,形成整体艺术魅力。他很少拉花过门,出于剧情和人物情感的需要偶一用之,如《梅妃》中,衬托人物极度失望、感伤心境的一段,带动了整个乐队乐声跌宕往复、潮起潮落。这支被丰富和强化了的文场乐队,顺应了京剧音乐发展和创排新戏的需要,被誉为“中国京剧第一交响乐队”,备受演唱者欢迎,现在已经成为程派戏伴奏的“样板”,被各地院团普遍采用。

  作为琴师和京剧作曲家,唐在炘的艺术成就体现在伴奏、整理加工传统声腔和为新剧创作音乐唱腔三个方面。整理加工包括程派名剧《英台抗婚》、《文姬归汉》、《梅妃》和改编剧目《楚宫恨》、《玉簪误》等;自创或参与共同设计的音乐、唱腔,有《陈三两》、《武则天轶事》、《西厢记》、《叶含嫣》、《碧波仙子》、《南方来信》、《刘三姐》、《沙家浜》等新剧。“文革”后不久,他为毛泽东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谱曲,他的夫人、程派名家李世济的演唱充分显示了京剧音乐、声腔艺术的张力,曾一次次把大型综合晚会推向高潮。仔细想来,除伴奏之外,唐在炘这后两方面其实也贯穿着传统与现代兼容的精神,既注重保持古典风韵,又勇于探索出新,这也是他的一些作品具有艺术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他移植创作、经李世济首演的《陈三两》,已经成为程派新的保留剧目。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海派京剧《七侠五义》机关布景巧心
京剧《谢葆真》:革命女性的传奇人
京剧《东方大港》展时代新意
​现代京剧《长空烈焰》:天涯海角
小剧场京剧《鹿鸣》音乐探索中令人
评新编京剧《梅兰芳蓄须记》​
京剧《等待》大胆的思考与尝试
看京剧《汉明妃》有感
京剧《进京》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学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