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少年马连良》:为京剧市场提气
国粹京剧   2013-06-01 10:40:30 作者: 郑洁 来源:中国文化报 文字大小:[][][]

 

《少年马连良》演出剧照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原创京剧《少年马连良》于2012年10月首演后,被广大观众接受认可,回馈热烈。在学校演出后被邀请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参加全国优秀剧目展演,受到来自北京、台湾、新疆等地,甚至法国演出商的关注。因创新的体裁、教学演结合的表演模式、在京剧界罕见的市场反响而引起媒体关注,甚至引发微博热议,掀起一股“少年京剧热”。

    师生同台演创新题材

        “我们跟法国话剧导演兼演出经纪人索梅尔之前就有过合作,他们曾创造了一种把京剧课堂内容搬上舞台的厨房模式,就是我们在欧洲商演的《京剧第一课》和《水浒传》。我们的创新思路部分来自于此,另一部分来自我们一直想让京剧传承更有力、市场更顺利的创新意识。”负责《少年马连良》剧目宣传工作的北戏京剧系青衣专业教师陈晨说道。

        京剧作为中国“国粹”,在世界上地位显著影响广泛,更是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但近年来随着文化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京剧艺术与当代人的审美距离逐渐加大,观众锐减,有影响力的剧目难得一见。如何更完善地培养京剧人才、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剧目、实现京剧的振兴,成为每一个京剧专业学院面前的课题。

        从2010年起,北戏京剧系开始打造原创教学剧目《少年马连良》,探索京剧人才教学培养的新方法。从提出创作意向开始,相关人员精心构想、创新设计,中间经过18次文稿修订,在2012年7月对文案资料进行整合,8月开始排练,经过悉心的唱腔设计、表演设计、舞美设计、合乐练乐等具体环节,于去年10月完成整部剧目的教学和彩排,10月26日首演。

        该剧目取材于北戏第二任老校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的少年成长阶段,以“孩子演孩子”,正好契合学校的学生年龄特点,可谓替学生量身定制的剧目。马连良是京剧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沧海明珠,作为“四大须生”之首和梅兰芳齐名,也是我国京剧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而他当年科班学艺的坎坷经历却从未示人。《少年马连良》主要表现的便是少年时期的马连良辞别亲人,进入喜连成科班艰苦求艺,最终学有所成的经历,塑造了一个质朴上进、温良敦厚、勤勉致学的京剧少年形象。

        北戏的主创老师们首次大胆地尝试运用舞台化呈现旧式京剧“科班儿”的面貌,通过“学生演学生,老师演老师”的本真模式,把课堂实景教学经过精心整理编排后搬上舞台。剧中精彩桥段如慷慨激昂的“背班规”“腿功训练”整齐有序地体现京剧人的中正风貌,“练私功”和“梨园公墓喊嗓子”片段体现京剧传承的规律与艰辛,“抢饽饽钱”的学生打斗则表现了少年童趣和尊师重教的品质。在体裁的设计上,北戏也巧妙地融入一些传统剧目的优良素材,剧情中反复排练的《甘露寺》一折、马连良成名之作《借东风》中的诸葛亮,都运用现代戏中嵌套古代戏的方式,借现代戏的舞台将传统的曲牌、唱段呈现出来,风格形式上给人新颖、独特的感觉。

        不同于表演套路基本固定的传统剧目,在《少年马连良》这部原创剧目的创作和教学时,老师们需要先行对剧情和角色进行身体力行的体验,之后再传授给学生,难度很大。而对北戏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本色出演少儿之余,还考验着他们的京剧功底,对京剧传承中的艰辛和责任感也得到了提升,适应国家对新型京剧人才培养的需求。

    市场追捧掀“少年京剧热”

        该剧于2012年10月首演后,获得热烈的市场反馈。在学校演出4场后被邀请在长安大戏院参加全国优秀剧目展演,受到各地观众的喜爱,获得传统媒体聚焦之余,还经过微博热议掀起了一股“少年京剧热”。虽然是舞台剧的形式,但《少年马连良》还是被媒体称为“深具京剧内核”,一些专家认为,把京剧种子种入孩子心灵,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据北戏院长刘侗介绍,今年他们邀请专家重新调整部分场戏、重新设计了角色造型,将于今年“六一”在他们自有的“少儿戏剧场”再推该剧。同时,以前每年都会来北戏看戏的法国导演索梅尔也已经把剧目的光盘资料拿走,希望能把该剧往西方市场推广。台湾新剧团、复兴剧校也都已经看过该戏,国内巡演也在考虑之中,但一切市场的操作还要根据教学情况来安排。

        “这剧的主要生产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更好地挖掘京剧文化,鼓舞学生坚持艺术道路。但也考虑到对戏校学生的课堂延伸作用,为了给学生教师在更广阔的市场中去锻炼,对外推广也会安排,但因为主要阵容为在校学生和教师,所以一切都要在正常的教学秩序之后再考虑。”刘侗说道。

        “我们在长安大戏院演出时上座率都在八成左右,这在戏曲演出中是少见的。戏曲市场本身就比较小,年代题材戏成功的更少,我们不但市场试水成功,还把京剧流程和精神融入其中。剧情有很多感人细节,非常适合关注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导演李红宾说道。

    京剧传承需多走几步

        北戏从1952年建校至今已有60年办学历史,从单一的戏曲专业发展到戏曲、音乐、舞蹈、艺术设计、影视表演等多个专业。而京剧是其最早设立的专业,郝寿臣、马连良、裘盛戎、侯喜瑞、王少楼等艺术名家都曾执教于此。2002年北戏升级为大专院校后,学校制定了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据悉,其师资力量目前普遍年轻化,北戏深知教学来自实践之理,对教师实行“双师型”管理,允许他们去市场上参加演出,也支持教师职称、演员职称的双重评选。

        北戏在市场推广和创新传承上,近年做得最轰动的是《京剧第一课》。该戏由法国导演和制作人索梅尔制作后,2004年在巴黎首演一炮而红,此后3年在欧洲各地上演百场,令欧洲震撼,几乎全程达到100%的上座率,也被誉为“起到了外交活动达不到的效果”。

        不同于传统京剧仅给观众看既有剧目的形式,《京剧第一课》通过展示戏校平日学习京剧的过程,来向观众深入浅出地介绍京剧博大精深的艺术和文化。几十名戏校学生以一系列武行动作亮相,教学中呈现的《定军山》、《挡马》、《李逵下山》、《武松打店》、《贵妃醉酒》等折子戏片段浓缩了老生、武旦、花脸、武生、青衣等各派特点。像《三岔口》、《时迁偷鸡》等片段又深具幽默元素,外国观众们被深深震撼了。而《水浒传》则是以梁山英雄好汉的故事为主要脉络,再以戏校教学生活为贯穿线索,穿插结合,相互写照,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京剧人的道业精神。用制作人索梅尔的话说,就是要交给外国人一把“金钥匙”,来打开通向中国传统艺术的秘密通道。

        《京剧第一课》和《水浒传》在此后几年囊括了众多戏剧奖项,但它们都是中外合作的创意型艺术作品,而《少年马连良》则是北戏建院60年以来第一部独立完成的原创少儿京剧。在多年的市场实践中,也使北戏校方意识到京剧创新的方法和急迫性。“教学演结合的模式一般专业院校都会采用,全国戏校也常年排新戏,但像《少年马连良》这样取得市场口碑双丰收的戏并不多。相比于南方,北京的戏剧界更传统,规矩较多,要突破较难。我们期待今后会多尝试这种稳健型的拓展和迈进。”陈晨表示。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京剧《谢葆真》:革命女性的传奇人
京剧《东方大港》展时代新意
​现代京剧《长空烈焰》:天涯海角
小剧场京剧《鹿鸣》音乐探索中令人
评新编京剧《梅兰芳蓄须记》​
京剧《等待》大胆的思考与尝试
看京剧《汉明妃》有感
京剧《进京》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学
《兴汉图》演出记 | 金风玉露喜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